党建工作
七一话七一/杨育顺
时间:2022-11-29 10:43:27
作者近照
图为2021年7月1日,作者获“光荣在党50年”荣誉奖章
今年的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心中永怀七一,除了党的生日之外,还有我永远难忘参加工作起点的"七一"。
我1965年从汉阳一中高中毕业。在高中的最后半个学期里,我们这届高中毕业几个班的同学,进行了多次体检,据说有空军招飞行员,有进三线厂矿工作等。
我所在高三(一)班,我的一位好友一一班长、校篮球队队员刘华生,参加三次不同体检,遇到三个不同拦路虎:一次沙眼,一次脊椎骨有点弯,一次平脚板,而被淘汰。我当时体质不是太好,跑个千米都气喘吁吁,但我运气比他好,只是体重100零一点,但不影响体检合格。
体检过关了,更有严格政审关。同班有位女同学体检过了关,但政审因家庭为上中农,也被淘汰。对我的政审,可以说查了祖宗八代。我曾祖父上门到张家,由杨改姓张。,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姓张,按乡规民俗,到了笫四代人要回宗姓杨。为弄清张、杨之姓来龙去脉,就不知向多少人作了调查。另外,我父亲十岁一过,就进城在汉囗打工,日本人轰炸武汉,回到老家卷点烟,另做点小生意为生。土改参加工作队,家庭成分定为"工人"。我上学后,家庭成分栏一直填"工人"。政审后,组织上对我讲:以后你家庭成分填"贫农"吧!工人变成贫农。依据土改前家庭状况,我家居汉阳县大集场线子街上,靠家庭手工业和做小生意为生,与"贫农"沾不上边。只是后来母亲嫌入公私合营缝纫社"会多",不愿受约束,转而参加街上农业互助组合作社,入了"农门",换来一个"贫农"。
政审过关,我们这届四个班仅有五位同学入列。五人均为共青团员,其中还有2名校团委委员加上我这个班团支部书记。但我们只知录干了,但不知毕业后会到哪个部门工作,传说是空军地勤。
当时我们毕业班面临高考,按现在应一头埋在学习里,但当时学校对我们仍然实行"学习劳动两不误"、我们每个毕业班每周都有一天上县城东临汉江边凤凰山打石头。体力好、力气大的男生,负责捶炮眼装炸药点引信炸石头,体力弱的男生与女生一道分拣石头,将小石头捶成瓜米。石料分类装上大板车,然后一人拉车一人拉绳将石料运到一公里之外停在汉江上的大货船上。
有一天,我在山上干得正欢,学校派人将我与同班一女同学,召回学校,通知我们参加一个座谈会。我们走进学校教学楼一教研室,学校专职团委书记陈荣炎老师正陪着一位穿西服打领带戴墨镜的高个中年陌生男子,及另外3位政审合格兄弟班学友,等着我们。我们一进场,陈老师就直奔主题讲,要我们谈谈"一颗红心两个准备"。我们五人话都不长,中心一个"祖国要我升学我升学,要我务农我务农。"陌生男子则一言未发,只是把我们一个个看了个够。我们表态后,会议就散了。我平常与陈老师打交道多。我问她:"开这个座谈会干啥?"她笑着说:"找你们谈一个红心两个准备那是幌子,实际是看你们长相,看你们哪个长得帅?"事后不几天揭谜,原是外交部办公厅选人,我这个瘦猴子落选了。长着国字脸身材魁梧的四班学友李儒国被选中,入外交部办公厅。他后长驻巴黎、比利时、欧盟中国大使馆,直至退休。我出国考察,到巴黎、比利时和欧盟中国大使馆,曾2次拜访他。他夫人也是外交官,长驻美国和联合国,儿子媳妇后来也是外交官。这一家是一个标准的"外交世家"。
我们剩下的四位,为稳定人心不影响大家参加高考,直到1965年高考试卷放到桌上、进考场铃响时,学校才允许我们离校。县人武部派王家余股长携枪将我们护送到孝感地委组织部报到,后又送到武昌水果湖洪山路13号红楼集中处,他才完成任务与我们告别。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将从事机要工作,并且召的这些学员分为中央办公厅招的学员,以及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湖北省委招的学员。我们一中四人,2人北上2人南下,我在南下名单中。北上学员,包括江西,几百人,除少数为中直机关培训人员外,绝大多数为边境省区培训人员。
中南局招收的学员,来自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共24人。因人数少,中南局委托湖北代培,湖北省委将这个培训机构定名为"湖北省委七一训练班"。七一班开始是中南局、湖北省委招的100多人。后来交通部将他们在河南、河北、山东招的百余人也委托湖北进七一班代培。因此七一班,初听是一个班,但实际是2个队7个班。
七一班开学后,先政治学习一个月,然后男生一队去1军军直炮团二队去确山北京军区炮团下连当兵。我去了河南许昌1军军直炮团2营5连当兵。女生则随湖北省委领导同志去孝感云梦参加"四清"。直到1966年春节前后才分别先后返校,重点进行业务培训。
1966年8月初,中南局选了11人去中南局办公厅工作。我就离开七一班去了广州。后来交通部招的学员,大多分到上海、广州、天津、青岛远洋局工作。剩下学友,除少数人回家乡工作外,后大多分配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工作。
图为七一班部分学员武汉聚会
图为2020年七一班部分学友聚会
图为七一班部分学员重回七一班办学处
1972年,我从中南局机关广东连山上草五七干校调回武汉后,与在汉工作的七一班师生往来密切。特别是大家退休后,来往更多了,不时聚会。有时聚会,包括分到广州、湖南、河南、河北的学友也来了。大家回忆当年在七一班培训的情景,续写七一情。
(作者系湖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省商贸流通业联合会原会长)
2022年7月1日写于汉囗